学习诗词的十大误区
学习诗词的十大误区
郑万才
诗词,这个曾经被“五.四”新文化运动打压的文学种类,随着网络的发展,交流的方便,近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、井喷似的发展。不但数量上达到了历史最高,质量上也达到了很高的高度。甚至有部分诗词家,包括笔者都认为,时下的诗词,当已赶超过了明清诗词,是可喜的。然而,纵观整个诗坛,水平也可谓参差不齐,尤其是在提倡“双轨制”并行的特殊历史背景下,诗词界不但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分歧,更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。下面就是就笔者这些年观察和总结出来的,学习诗词的十大误区。
误区一:“孤平”句的误用。孤平是格律诗之大忌,这在诗词界几乎达成了共识。然而,关于孤平的说法,历来也争论不休。一般有两种,一种是以启功先生为代表的“多仄夹一平”论;另一种是以王力先生为代表的“除一平”论。在此所要说的误区,正是“除一平”论的孤平句子。就时下诗词界来说,无论是哪一派的理论,“仄平仄仄平”为孤平,都是没有任何异议的。然而,在运用中,有不少作者,包括一些比较有水平的诗词家,在处理孤平句的时候,错误地把“平仄仄平仄仄平”(如“流水落花去不回”)的句子不当孤平看。这主要是受王力先生的“除韵脚外,只有一平声字”的孤平理论影响。按照王力先生的孤平理论,似乎“平仄仄平仄仄平”并非孤平,除了韵脚外,还有两个平声字。但事实并非如此。要知道,在格律诗中,七言诗的第一个字一向不论平仄,第二个字是“诗喉”,不能改变。因此,七言诗的格律,实际只体现在后面五个字上。“平仄仄平仄仄平”的句式,除去前面“平仄”,后面就成了“仄平仄仄平”,这是标准的孤平句。因此,“平仄仄平仄仄平”为孤平无疑。孤平,乃诗家大忌,在创作中不可不避,但当今诗词界,诗词中有“平仄仄平仄仄平”句子的人大有人在。这是对孤平的错误理解,我们不得不知,也不得不避。
误区二:把“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分明”的规律,用到填词中去,这是绝对不可以的。要知道,词的词谱,就象音乐的简谱,我们填词,必须按照词谱去填,哪怕是一个字的平仄,都是不能轻易改变的。也就是说,词谱怎么规定的,我们只能怎么去填。一般来说,最初制作词谱的人,在制作的时候,就已经考虑过了每个位置上字的平仄。可以说,词谱中的不少地方(可平可仄),都是按照“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分明”的规律处理过的。我们在填词的时候,不能再按照此规律去改变词谱,而是应该按照词谱去填。否则很可能人为地制造出很多出律来。
比如,“鹧鸪天”:“中仄平平中仄平,中平中仄仄平平。中平中仄平平仄,中仄平平中仄平。 平仄仄,仄平平。中平中仄仄平平。中平中仄平平仄,中仄平平中仄平。”其中“中仄平平中仄平”的句子,第三个字就只能平声,我们不能把“一三五不论”的规律用到此句子中去,把第三字变成仄声字。那样不但会出现孤平句,最主要的是不符合词谱要求,出律了。因此,我们在填词的时候,一定要严格按照词谱去填,不能把“一三五不论”的规律带到填词中去。
另外,笔者还发现有人在填词时,用“平平仄平仄”(七言在前加“通仄”)的特拗句,去替代词谱里“平平平仄仄”的句子,这个也是绝对不可以的。也就是说,词谱是规定好的,是什么句型,我们只能按照什么句型去填,不能改变。
总之,词谱怎么规定,我们就只能怎么去填。这个和格律诗是有区别的。我们不能盲目地把格律诗中的一般规律,主观地用到填词中去。
误区三:新旧韵混用。这也是不可以的。要知道,新声韵和古声韵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语言体系。一个是古汉语体系,一个是现代汉语体系。在“双轨制”并行的特殊历史背景下,在诗词创作中,我们无论是选择新声韵,还是选择古声韵,都是可以的。但绝对不能新声韵和古声韵混在一个作品中去。当然,如何看是不是新旧混在一起,这主要看“不能变通”位置上的字。诸如二、四、六的位置上,以及韵脚、白脚处的字等,是不是用了区别新旧韵的入声字,或者古今平仄改变的字。
比如《望月》:
羁旅十年感倦游,家山远隔客中秋。
伤心最数深宵立,一人独看柳梢头。
这个作品,如果是按照新韵去看,第二句的“隔”字为平声,出律;如果是按照古声韵去看,第一句的“十”字为仄声,犯孤平。因此,无论新还是旧,都有问题。
又如《水调歌头·七夕抒怀》:
把酒对银汉,凝目望寒空。今宵乌鹊飞架,牛女又重逢。一抹相思苦泪,洒与秋风月影,天地万千程。最恨瞬间逝,星斗若飞萤。 路迢迢,云漫漫,雨濛濛。因缘聚散,阴晴圆缺几多重。情坠幽怀如梦,人醉痴心难醒,不觉是愚蒙。淘尽三江水,为洗玉壶清。
显然,这是一首新声韵写成的作品,否则不能押韵。然而“阴晴圆缺几多重”的“缺”字,在新声韵中为平声字,而按照格律要求,此处应该为仄声字。(说点题外话,有部分老诗人提出“古韵新声”的理论,即韵脚用新韵,其他的地方用古声。这显然是不可以的。其实,这就是我们说的新旧混在一首作品中的典型例子,是很难得到诗词界的肯定的。)
误区四:古风中出现孤韵。所谓孤韵,就是孤立的一个韵脚。要知道,押韵,必须有“起”,才有“押”。也就是说,押韵必须有两句或者两句以上才能押,这可以说是押韵的前提条件。孤立的一句是不能押韵的。这种情况,主要出现在歌行体中比较多。一般来说,出现孤韵的人,有两种:一是完全不懂诗词的人,一是诗词家。至于诗词家,尤其一些有些名气的诗词家,出现这种情况,很是不应该。
比如《核心价值观赞》(局部):
……
诚实心可鉴日月,守信一诺抵千金!
友爱四海皆兄弟,患难相扶手足亲。
老吾老及人之老,百善之先是孝敬。
节俭养德成大器,勤劳荒山披绿林。
温良恭让和为贵,其乐融融享太平。
……
其中的“敬”字,“林”字皆为孤立的韵脚,因为“敬”字既不可与上一联的韵脚“亲”字押,也不能与上一句的“老”字押,更不能成为下一联“林”字的“起”。因此,成为了孤立的一个韵脚,这是不允许的。
误区五:平声字和仄声字混压。这也是不允许的。在这里的平声和仄声混压,主要是指同韵部的平声字和仄声字混压。如果一定要由平韵换为仄韵,至少需要连续两个相同的韵脚,即“平、平”或者“仄、仄”的韵脚连续出现,当作一次换韵。否则就以出韵来论。
如我们把《核心价值观赞》去掉中间一些句子,成为:
……
自由平等人舒畅,公正法治世清明。
爱国长怀报国志,终生不渝赤子情!
老吾老及人之老,百善之先是孝敬。
温良恭让和为贵,其乐融融享太平。
依法治国夯基础,以德养魂臻善境。
……
在此,我们不看作品是不是诗,只看韵脚即可。其中的“敬”、“平”、“境”就是平仄韵混着来。如果一定要混着押韵,起码要连续两次出现在韵脚上。比如,我们把“太平”韵脚一句抽掉。变成:
……
自由平等人舒畅,公正法治世清明。
爱国长怀报国志,终生不渝赤子情!
老吾老及人之老,百善之先是孝敬。
依法治国夯基础,以德养魂臻善境。
……
这样就可以看作是一次换韵,则是允许的。
误区六:认为新韵不能用来填词,填词必须用词林正韵。这是一个十分荒唐的说法。词林正韵,属于古声韵,和新韵就不是一个语言体系。用新韵填词,有何不可呢?当然,可能有的人会提出用新韵填词,入声韵的词牌怎么办。其实处理起来很简单。只要我们弄清楚入声字在词牌中的平仄,就可以找到解决的法子。古汉语中的入声字,属于仄声字。任何一个押入声字韵的词牌,把入声字换成仄声字,出现诗词硬伤的可能都不大,或者说没有。如果有,也是古人在定词谱的时候就出现的。因此,新韵中,只要把韵脚的入声字,换成三四声的仄声字,就可以了。新韵不能填词的说法是十分荒唐的,但依然困扰着不少入行不深的作者。
比如大家都知道“满江红”的词牌押的入声韵,但柳永《满江红·万恨千愁》:
万恨千愁,将年少、衷肠牵系。残梦断、酒醒孤馆,夜长无味。可惜许枕前多少意,到如今两总无终始。独自个、赢得不成眠,成憔悴。 添伤感,将何计。空只恁,厌厌地。无人处思量,几度垂泪。不会得都来些子事,甚恁底死难拚弃。待到头、终久问伊看,如何是。
没有用入声韵,不是也很好吗?因此,那些担心入声字韵脚的词牌将消失,或者无法填词的说法,是多余的。就象此词一样,古人不是已经告诉我们如何处理了吗?
误区七:压地方韵。这个是绝对不允许的。但我们有不少小有成就的诗词家,都在这样压。尤其是在歌行体古风中,时见这样的作品出现。主要体现在前鼻韵和后鼻韵混压。前鼻韵和后鼻韵,在一些地方的方言中,发的几乎是一个音。比如in,ing;en,eng;on,ong;an,ang等。我们一定要清楚,我们是在创作艺术,必须有标准。就时下来说,无论你用古声还是新声,都是得到肯定的。但是用方言押韵,显然是无法得到肯定的。
误区八:盲目跟从,没有主见,甚至有人认为诗词达到了一定水平,就会用古声。
盲目跟从,没有主见。这主要是一些初学者,开始的时候用新韵,被排挤,被打击后,改用古声。但心里却带着怨气。“双轨”并存,有争论本是正常的。任何一种事物的改变,都不可能是突变,而是渐变。新韵是一个新崛起的用韵标准,被部分人排挤是正常的,我们应该客观看待这个问题。就当下来说,根据自己的理解,选择新韵或者古韵创作都是可以的,无可厚非的。当两栖诗人也不无不可。作为一个艺术家,我们必须有自己的主见,不能人云亦云,更不能盲目跟从。而至于那些错误地认为学习诗词达到了一定水平,就会用古声创作。认为古声高人一等的说法,是很荒唐的。古韵新韵,只是标准不同,所用的语言体系不同罢了。这和诗词的优劣,水平的高低,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。更不能以此来衡量一个人诗词水平的高低。用新韵写作,没有低人一等,更不能代表就不懂诗词。据我所知,很多提倡新韵的诗词家,不但新韵诗词写得好,而且对古声韵也是很有研究的,他们无非是发现了古声韵的不足,以及看到新声韵的曙光,才选择用新韵创作,又岂能说不懂?无非不用罢了。
误区九:大有非格律不是诗的味道。不但诗词界如此,楹联界更是如此。在很多楹联家眼里,非格律不是联。其实都很荒唐。格律诗和古体诗,只是体裁不同而已,以体裁判断优劣,是不可取的。事实上,很多流传千古的佳作,都是古风(古体)。古体诗只要求押韵即可,还可以有规律地换韵,可以长短句混杂在一起。往往以意境取,历来都受到各方的重视,更不能以此评判作品的优劣。认为非格律不是诗,是很荒唐的。
误区十:多音字的平仄。这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,却困扰着无数人。无论是古汉语中,还是现代汉语中,多音字都需要按照语境来分辩平仄的,在不同的语境中,平仄是可能不同的。但在网络发达的今天,各种查询工具十分方便,有不少人用网络软件查询出来平仄显示“通”的,以为都可平可仄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就是在古汉语中,真正可平可仄,能够当“听用”字的也不多。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清楚。而现代汉语中,就更少了。笔者目前所知道的,新韵中可“通”而被认可的字,只有一个“一”字。因为,这个“一”字十分特殊,不少注音的儿童读物,逢“一”全读一声。而一些注音的儿童读物,“一”字全部严格按照变调来注音。两种注音,也没有人说不可以。诗词界也如此。因此,这个“一”字,在新韵中被大家默许,成了可平可仄,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平仄的“听用”字。
以上十点,就是笔者这些年在学习和观察中所总结出来的学习诗词的十大误区。我们当中的有不少人都在有意无意地犯这些毛病。因此,大家在创作的时候,一定注意。希望能对广大诗词爱好者有所帮助。